當我國老齡化進程步入深度階段,“銀發(fā)市場”的競爭格局已然發(fā)生深刻轉(zhuǎn)變,早已不再是簡單的“低價比拼”,而是升級為一場“價值較量”。老年群體的消費觀念正從傳統(tǒng)的“節(jié)儉度日”向“品質(zhì)悅己”大步邁進,他們內(nèi)心深處渴望被尊重、熱衷于社交互動、重視情感聯(lián)結(jié),“情緒價值”和“社交價值”已然成為打動他們的關(guān)鍵要素。對于零售終端而言,“讓老人開心”絕非額外的開銷,而是一項能夠換來高客單價、強忠誠度和良好口碑的“優(yōu)質(zhì)投資”。
一、讓便利店成為承載溫情的“快樂驛站”
想要抓住老年群體的心,關(guān)鍵在于跳出“賣貨思維”,用本地化、有溫度的運營,把門店打造成老人愿意常來、愛來的 “快樂驛站”。這里不僅是購物的場所,更應(yīng)是寄托情感、結(jié)交好友、感受溫暖的空間。而實現(xiàn)這一目標,核心就在于精準對接老人的真實需求,從活動設(shè)計、便利服務(wù)、空間營造到社交構(gòu)建,全方位拉近距離、傳遞溫情。

1. 活動設(shè)計:扎根本土文化,喚醒參與熱情
老年群體對本土文化和生活習俗本就有天然的親近感,店鋪經(jīng)營活動只有貼著“地域特色”走,才能真正讓老人“想?yún)⑴c、樂參與”。甘肅平?jīng)鲠轻紖^(qū)的部分零售門店,就圍著“崆峒文化”做文章,布置書法角讓老人寫崆峒詩詞,擺剪紙臺教老人剪傳統(tǒng)紋樣,既傳承了文化,又讓老人動了手、舒了心;鄉(xiāng)鎮(zhèn)里的零售店鋪更懂老人心,設(shè)立“秦腔小茶座”,擺上八仙桌、泡好八寶茶,老戲迷們湊在一起唱幾段、聊幾句,熱鬧得像自家院子里的聚會。這類不搞“通用套路”、扎根本地民俗的活動,能讓老人找到歸屬感,對門店的好感自然上漲。
2. 便利服務(wù):直擊生活痛點,傳遞暖心溫度
老年人由于年齡的原因,常被“小事難住”。看不清字、不會用手機、取快遞費勁……,零售門店若能把這些“小難題”解決了,很容易讓老人記在心里。現(xiàn)在不少社區(qū)門店都有成熟做法,在店鋪騰出專門的休息區(qū),擺上免費茶水、放大鏡,店員還耐心教老人用手機掛號、交水電費;推出“代收快遞+送貨上門”服務(wù),老人取快遞時能歇腳聊天,順手買袋鹽、拿瓶醋,一舉兩得;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,將快遞和老人需要的商品一起送貨上門。這些看似“不起眼”的服務(wù),恰恰戳中了老人對“便利”和“關(guān)懷”的需求,讓門店從“買東西的地方”變成了“生活的幫手”。
3. 空間營造:打造家的氛圍,弱化商業(yè)感
冷冰冰的貨架、整齊劃一的陳列,很容易讓老人覺得“有距離”。而充滿“熟悉感”的空間,能快速拉近距離。不少零售客戶改變了思路,把之前標準化的貨架換成老木桌,墻上掛一些本地的字畫,角落擺上地方的特色物件。在甘肅平?jīng)鲠轻忌街苓叺牡赇伬?#xff0c;好多老板都在墻上掛起崆峒山的風景照,桌子上擺上本地安口窯燒制的一些茶壺、砂鍋等老瓷器,再放置一些平?jīng)龀抢虾绻鈴S、老棉紡廠生產(chǎn)的物品,老人一進店,就像回到自家院子一樣自在。這種“去商業(yè)化”的布置,比打折促銷更能留住人,慢慢成了老人愿意“常來坐”的“心靈小窩”。
二、構(gòu)建情感社交:滿足老人的“找伴兒”需求
老人內(nèi)心深處害怕孤單,社交的核心需求其實就是“找個聊得來的伴兒”。零售門店若能充當“社交驛站”的角色,就能與老人建立更加緊密的聯(lián)系。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、開放舒適的空間,讓老人在店里結(jié)識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書法角的老人因共同愛好寫字成為朋友,秦腔茶座的戲迷湊成固定的“戲班子”,門口“象棋攤”“撲克桌”前的牌友發(fā)展成了“老相好”。當門店成為老人的“情感寄托地”,他們不僅自己常來,還會拉著老伙計一起逛,口碑自然而然就傳開了。隨著來的人越來越多,老年人都愿意聚集于此,門店的“悅老經(jīng)營”也會越來越紅火。
1. 追夢補給:把握新機遇
隨著老年群體“品質(zhì)悅己”的需求升級,一種以“自我實現(xiàn)”為核心的“追夢消費”也就隨之而生。年輕時為了事業(yè)和家庭奮斗打拼、操勞奔波,很少有閑下來的時間,現(xiàn)在到了老年慢慢地都閑下來了,生活穩(wěn)定、經(jīng)濟富足,老人們不再只滿足“吃飽穿暖”,而是想圓年輕時未完成的夢,學攝影、練書法、去爬山……等等,這種需求變化,給零售客戶送來了新的機遇和機會,只要摸準老人“追夢缺什么”,從商品到服務(wù)做好“補給”,就能在“悅老經(jīng)營”里走出差異化,既賺口碑又賺收益。

2. 場景補給:對準“追夢場景”,讓商品成為“得力助手”
老人的“追夢”往往與具體場景緊密相連,零售門店選品若能“貼緊場景”,商品就能成為老人“追夢”的實用工具,自然備受歡迎。比如山區(qū)周邊的門店,針對老人戶外需求精準發(fā)力。在甘肅平?jīng)鲠轻忌侥_下的門店,在經(jīng)營常規(guī)煙酒副食、日雜百貨的同時,拓展經(jīng)營輕便折疊拐杖、迷你獨立包裝八寶茶、防滑登山鞋等商品。這些東西“剛好能用上”,慢慢成為了老人爬山的“標配”,還傳出了“山下店推薦的,實用又貼心”的好口碑;城區(qū)的店則瞄準“文化追夢”,為攝影老人準備輕便手機支架、簡易鏡頭,為書法老人配備便攜文房四寶。這種“場景對得上、需求貼得緊”的擴展經(jīng)營,讓商品自帶“推薦屬性”,購買的人自然越來越多。
3.技能支持:打破“門檻障礙”,比單純賣貨更動人
老人追夢,常被“不會用”“學不會”難住,想拍照片卻弄不懂支架,想做烘焙卻怕步驟復(fù)雜。這時候,門店若能給予“技能支持”,就從“賣貨的”變成了“幫圓夢的”。不少門店已經(jīng)嘗試對接本地培訓(xùn)機構(gòu),給老人開低價書法、剪紙體驗課;店里貼線上教程步驟,教老人用攝影設(shè)備、烘焙工具;還組織小型分享會,讓老人曬攝影作品、展示剪紙成果。當老人靠門店支持學會新技能、圓了小夢想,對門店的認同感會特別強,不僅自己常買,還會主動給老伙計推薦。
4.情感共鳴:用“細節(jié)傳遞關(guān)懷”,比促銷活動更管用
老人的“追夢”里藏著情感期待,門店服務(wù)若能“走心”,就能和老人建立深層聯(lián)結(jié)。會經(jīng)營的店主都懂“細節(jié)暖人”,知道老人要去爬山,會提醒“最近多雨,記得帶防滑鞋”;見老人選攝影鏡頭,會建議“輕便款不累手,外出帶著方便”;老人曬出拍的照片,會真心夸“這張拍得好,鏡頭選對了”。這種“比親人還細心”的態(tài)度,讓老人覺得“被重視、被尊重”,這種信任,比任何打折促銷都管用。
老人的追夢路從不孤單,零售門店的“補給站”角色,既是對老人需求的精準回應(yīng),也是“悅老經(jīng)營”的深度實踐。當零售門店不只是賣東西,還能幫老人學技能、更能暖老人的心,就會成為老人追夢路上的“好伙伴”,自然能在“銀發(fā)市場”里站穩(wěn)腳跟,走得更穩(wěn)更遠。
三、鎖定“好心情”,打造悅老商品矩陣
在“悅老經(jīng)營”里,商品是連接門店和老人的“關(guān)鍵紐帶”。以前針對老年人的商品,多都是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一些“剛需品”,比如保健品、日用品,而現(xiàn)在想打動老人,商品就得“帶情緒”、“有溫度”,要么能讓老人想起開心事,要么能讓老人玩得高興,要么能幫老人交朋友,一句話,要能為老年人帶來“好心情”。這種從“功能滿足”到“情感賦能”的經(jīng)營商品變化,是零售門店深耕“銀發(fā)市場”的關(guān)鍵。

1.懷舊型商品:勾連“舊時光”,喚起情感共鳴
老年人往往對“過去的日子”懷有很深的感情,懷舊商品就像一把“時光鑰匙”,能打開老人的記憶匣子,成了門店吸引老人的“情感入口”。門店選品可以圍著“老味道、老物件、老場景”來。食品類找老品牌麥乳精、老式桃酥、地方傳統(tǒng)糕點,包裝也用復(fù)古樣式;日用品選搪瓷杯、老式熱水袋、手動縫紉機小零件等有時代印記的東西;在店里設(shè)“時光陳列區(qū)”,把懷舊商品和老照片、舊海報擺一起,老人選東西時,就能想起以前的生活。比如蘇州社區(qū)店,引入蘇式傳統(tǒng)糕點“定勝糕”,旁邊貼上民國時期蘇州糕點鋪的老照片,不光老人愛買,老人還會帶著孫輩來,“讓孩子嘗嘗那個年代的味道”,不僅銷售了糕點,還帶動了其他商品的銷售。
2.體驗型商品:做到“低門檻易操作”,受動手樂趣
老年人通常都愛“動手做事”,但也怕“太難學不會”,所以簡單、好操作、做完有成就感的體驗商品就會特別受歡迎。零售店鋪要迎合老年人的需求,聚焦“輕體驗”的場景選擇商品。小型多肉盆栽、簡易種花工具,配“一步到位”的說明書,老人一看就懂;烘焙類的迷你套裝,有預(yù)拌粉、小尺寸模具,保證15分鐘就能做出餅干、蛋撻;手工串珠、簡易十字繡套件,不用費勁兒就能做好。商品的價值不在于“價值多大”,而要更多地把側(cè)重點放在老人動手時的“開心”上。就像成都社區(qū)店的“15分鐘做蛋撻”套裝,老人買回去輕松做好,還會拍照片給店員看,一來二去,和門店變成了貼心的好朋友。
3.悅己型商品:聚焦“小而美”,滿足精神需求
現(xiàn)在老年人越來越“愛自己”,想讓生活過得有滋味,能提升生活美感的商品需求就越來越多。零售門店經(jīng)營選品要本著“小而美”的原則,滿足老年人的需求。鮮花類挑康乃馨、長壽花,好養(yǎng)活,再配個簡易花瓶,老人放家里,看著就舒心;輕養(yǎng)生類做獨立包裝花茶、雜糧粥料,既健康又方便,早上泡一杯、煮一碗,省事又養(yǎng)生;家居裝飾加小型擺件、刺繡桌布,能把家里裝點得更溫馨。這類商品對老人來說或許不是“必須要買”,但卻能讓老人覺得“日子有質(zhì)感”。比如杭州某社區(qū)店,每天都會訂購新鮮的鮮花,不少來店里的老人都養(yǎng)成了“每周買一束”的習慣,說“看到花,一天心情都好”,這些花的復(fù)購率自然比普通日用品高多了。
4.社交型商品:搭建“互動橋梁”,助力交友
老年人怕孤單,社交是剛需,能幫老年人“找伴兒”的社交商品,能讓門店更有“驛站感”。零售門店選品要圍著“群體活動”轉(zhuǎn),提供棋牌類的便攜麻將、小尺寸紙牌,方便老人在店里或社區(qū)聚會;集體活動道具要有廣場舞扇子、太極劍,滿足老人一起鍛煉的需求;分享型食品做小包裝零食、散裝糖果,老年人和老伙計聊天時能分著吃。這類商品的價值不只是“賣錢”,更在于幫老年人打開話匣子、交到朋友。比如西安某便利店,經(jīng)營的便攜秦腔樂譜、小型樂器,老人買回去后,常湊在店里“合唱”,不僅帶旺了人氣,還讓其他商品的銷量也跟著漲了。
以“好心情”為核心的經(jīng)營商品,本質(zhì)是懂老人的“情感需求”。當商品不再是“買完就忘的東西”,而是能幫老人憶往事、享樂趣、美生活、交朋友的“情感小幫手”,門店就能在“銀發(fā)市場”里找到自己的特色,讓“悅老經(jīng)營”越做越穩(wěn)。
四、讓商品會說話,牽起情感紐帶
選對商品是“悅老經(jīng)營”的基礎(chǔ),而讓商品“會講故事”,才是把“一次性買賣”變成“長期感情”的關(guān)鍵。老年人買東西,往往不只是看“好不好用”,更在意商品背后的“回憶、意義、認同”。通過給商品“講好故事”,把冷冰冰的物件變成能裝下老人情感、記憶和歸屬感的“溫暖載體”,“悅老經(jīng)營”才能真正落地,走得長久。

1.融入“老人日?!?#xff0c;讓商品變“工具”為“伙伴”
商品的價值,只有放進老年人的生活里才能顯現(xiàn)出來。零售門店可以給商品“搭場景、講故事”,讓老年人覺得“這東西就是為我準備的”。比如銷售小型園藝工具,門店可以搞個“花園共建計劃”之類的活動,記錄老人用工具種花的過程,在店里貼“張阿姨的向日葵成長日記”“李爺爺?shù)亩嗳怵B(yǎng)護心得”,把工具和老人的場景綁在一起;賣簡易烘焙套裝,可以發(fā)起“家庭甜蜜時刻”之類的活動,鼓勵老人用套裝給孫輩做點心,分享“祖孫一起做餅干”的故事。這樣一來,商品就不再是“干活的工具”,而是“參與生活的伙伴”,老人用的時候,就會想起背后的溫暖事兒,對商品和門店的感情自然會深。
2.見證“老人進步”,讓商品成“圓夢印記”
老年人也想“學新東西、有進步”,如果讓商品成為老人“成長的見證者”,就能給商品加上一層“情感價值”。零售門店可以記錄老人和商品的互動,匯集成“成長故事”。比如老人買了書法工具,門店建立“書法成長檔案”,定期展示老人的作品,從“初學的一橫一豎”到“完整的一首詩”,讓工具變成“老人學書法的印記”;老人買了攝影設(shè)備,通過組織“我的攝影之路”分享會等活動,讓老人講“用這臺設(shè)備,從拍模糊照片到拍出美景”的過程,再把照片和設(shè)備擺一起展示。當商品和老人的“進步”綁在一起,它就不只是“物件”,而是“圓夢的象征”,老人對門店的認同感就會更強。
3.承載“地域與時代情感”,讓商品做“情感符號”
老年人對家鄉(xiāng)文化、時代記憶有很強的“集體認同”,給商品“貼”上群體記憶,能讓商品變成老人之間的“共同話題”。零售門店要圍著“地域文化、時代印記”給商品講故事,比如蘇州的店,可以把蘇式糕點和評彈文化結(jié)合,“以前蘇州人聽評彈,手里都攥塊定勝糕,甜到心里”,讓糕點成為“蘇州人的味覺記憶”;東北的店,可以讓“老式鐵鍋燉調(diào)料包”,配“冬天一家人圍爐燉菜,滿屋香味”的故事,喚醒老人對家鄉(xiāng)生活的懷念。另外,對老品牌自行車配件、傳統(tǒng)農(nóng)具這類有時代感的商品,搞起“時代記憶展”,讓商品和老人的青春掛鉤。這種故事,能引發(fā)老人的“集體共鳴”,讓商品變成老人聊天的“由頭”,也讓門店更有“文化歸屬感”。
4.鼓勵“老人分享”,促成“口碑裂變”
老年人最信“老伙計的話”,把老人和商品的故事當成“宣傳內(nèi)容”,能形成“老人帶老人”的信任鏈。門店可以在店里設(shè)“老人與商品”展示墻,貼老人和商品的合影照、寫簡短的故事。“王阿姨用店里的花茶招待老姐妹,大家都說香”“趙爺爺用輕便拐杖爬完了崆峒山,特意來分享照片”;還可以通過社區(qū)微信群、線下活動,把這些真實故事傳出去。比起店主的“自賣自夸”,老人的真實經(jīng)歷更有說服力。某社區(qū)店傳播“劉奶奶用園藝工具帶鄰居建社區(qū)小花壇”的故事,不光園藝工具銷量翻了倍,還吸引更多老人來店里參加活動,門店的“社交驛站”屬性也更強了。
給商品“講故事”,本質(zhì)是“以商品為橋,和老人聊心里話”。在“悅老經(jīng)營”里,零售門店不只要“賣好貨”,更要“講好故事”,讓商品裝下老人的回憶、見證老人的進步、連接老人的情感、傳遞老人的信任。當商品變成“有溫度、會說話”的情感載體,“悅老經(jīng)營”才能真正實現(xiàn)“賺錢”和“走心”的統(tǒng)一,在“銀發(fā)市場”里走得穩(wěn)、走得遠。?
原創(chuàng)聲明:本文系煙草在線用戶原創(chuàng),所有觀點、分析及結(jié)論均代表作者個人立場,與本平臺及其他關(guān)聯(lián)機構(gòu)無關(guān)。文中內(nèi)容僅供讀者參考交流,不構(gòu)成任何形式的決策建議或?qū)I(yè)指導(dǎo)。本平臺不對因依賴本文信息而產(chǎn)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責任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未經(jīng)作者書面明確授權(quán),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(包括但不限于全文/部分轉(zhuǎn)載、摘編、復(fù)制、傳播或建立鏡像)使用本文內(nèi)容。若需轉(zhuǎn)載或引用,請?zhí)崆奥?lián)系煙小蜜客服(微信號tobacco_yczx)獲得許可,同時注明作者姓名及原文出處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作者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
2025中國雪茄(四川)博覽會暨第七屆“中國雪茄之都”全球推介之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