煙草在線專稿 年關(guān),又到了想家的時刻。
從出生的那一刻起,家便成了我們永遠的牽掛;家是我們生命的起點,家也是我們生命的終點。
家是孤獨中的心靈港彎,家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,家是受傷時的一劑膏藥,家是寒冷時的一盆炭火,家是疲憊中的棲息居所。
家是放線的風(fēng)箏,飛得越遠,牽掛越多;家是午夜的明月,圓得越圓,思念越濃;家是水中的浮萍,四處游浪,心中有根。
抬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(xiāng)。飄泊的游子,家是一個永恒的港彎。當(dāng)你春風(fēng)得意的時候,你想不起它,但你失意的時候,你會念起它;當(dāng)你功成名就的時候,你忽略了它,但你落魄的時候,你會記起它;當(dāng)你酒足飯飽的時候,你會忘記它,但你酒醒的時候,你會想起它。家可以包容你的過錯,家可以撫慰你的傷痛,家可以傾聽你的訴說,家也可讓想家的人心顫淚漣。
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兩個家,小時候的家,是父母撐起來的家,也是生我養(yǎng)我們的家。在這個家里,我們是飯來張口,衣來伸手,從嬰兒蹣跚學(xué)步,到童年的頑皮活潑,再到少年的懵懂無知、不諳世事。在父母無私的給予和精心呵護下,我們茁壯成長。
是雄鷹,就應(yīng)博擊長空;是駿馬,就應(yīng)馳騁千里;是蛟龍就應(yīng)該遨游大海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羽翼的豐滿;帶著父母的希冀,求知的渴望,理想的追求,直至離家。于是,我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和一個由相識、相戀、相愛的男人/女人組建起了自己的小家,父母的家就變得越行越遠,越遠越怨,越怨越念。
鄉(xiāng)下的家,溫暖、恬靜,雞鴨成群,綠樹成蔭,炊煙裊裊,人們?nèi)粘龆?#xff0c;日落而息;鄉(xiāng)下的家,四季分明,春種、夏播、秋收、冬藏,二十四節(jié)令是農(nóng)民播種的時刻表;鄉(xiāng)下的家,大門敞開,走門竄戶,家長里短,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。
城里的家,干靜、舒適,車水馬龍、鋼筋森林,廢氣飄散,高高興興上班,平平安安回家;城里的家,充滿樂趣,上網(wǎng)、學(xué)習(xí)、工作、娛樂,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并且樂此不疲。城里的家,出門鎖門,進門關(guān)門,左鄰右里,見面微笑,點頭示好。
在兩個家的對比中,家教會了我們怎樣去傳承,家教會了我們怎樣去感恩,家教會了我們怎樣去包容,家教會了我們怎樣去拼搏,家教會了我們怎樣去奉獻,過多的是家讓我們懂得了責(zé)任在肩。
有了家,我們的生命色彩斑斕,懂得了家的意義更多的是付出的不易和那份親情的眷戀;有了家,我們的內(nèi)心變得博愛,愛生活,愛自己,愛身邊的每一個人;有了家,我們的奮斗有了目標(biāo),懂得了一個溫馨幸福的小家,是要靠我們聰明的智慧和那勤勞的雙手營造;有了家,我們的言行變得溫暖,多了一份感恩,少了一份忘懷,多了一份喜悅,少了一份抱怨,多了一份善良,少了一份悲憫的情懷;有了家,我們的境界變得高尚,在漫漫人生路上,上下而求索,即使我們一無所有,我們還有家的方向。
有家的人是幸運的,無家的人是不幸的。像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在《安娜卡列尼娜》一書中說的: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”。有的人把家當(dāng)做驛站,來也匆匆,去也匆匆,只作短暫的停留;有的人整天待在家里,大門不出,朋友不理,與書為友,與電腦為伴,在虛擬的網(wǎng)絡(luò)里尋找精神的慰藉,成了宅男宅女;有的人把家當(dāng)做永恒的追求,累也呵呵,笑也坦然,因為他把家放在心中。我能臆想到,一個孤獨、無助的人站在曠野里對家的渴望,他們是物質(zhì)的世界里少了一份促膝談心的鄉(xiāng)音,精神世界里多了一份獨自品味的空白。其實,幸與不幸,取決于家在你心目中的位置。
歲末,家像云霧一樣在我們耳邊縈繞。同時環(huán)繞的還有王杰那首《回家》的歌曲:“我走在清晨六點無人的街帶著一身疲倦,昨夜的滄桑匆忙早已麻木在不知名的世界,微涼的風(fēng)吹著我凌亂的頭發(fā),手中行囊折磨我沉重的步伐,突然看見車站里熟悉的畫面,裝滿游子的夢想還有莫名的憂傷,回家的渴望又讓我熱淚滿眶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