煙草在線專稿 我將很多年前買的海南花梨手串和小葉紫檀手串聯(lián)成一串手持念珠,晚上喝茶的時候,經(jīng)常會拿出來,并戴上棉布手套盤玩一番。時間久了,在手持念珠表層上形成玻璃質(zhì)感的皮殼包漿,溫潤光滑、幽光沉靜,美麗得難以形容。
所謂包漿,其實就是指光澤,是文玩經(jīng)過長年月久盤磨之后,在表面形成的自然光澤。可以這樣說,包漿是在時間的磨石上,被歲月的流逝運動慢慢打磨出來的,那層微弱的光面異常含蓄,若不仔細觀察則難以分辨包漿之為光澤,含蓄溫潤,幽幽的毫不張揚,予人一份淡淡的親切,有如古之君子,謙謙和藹,與其接觸總能感覺到春風沐人。
喜歡文玩的,都很看重包漿,其一是因為包漿賦予了文玩之美感和歲月感;其二是因為包漿給予文玩以保護,阻隔了汗液、灰塵等臟東西的進入。也就是說,經(jīng)盤磨而出的包漿,用自己光滑細密的皮殼,在給人以幽靜之美的同時,也回避了歲月的傷害。
廣西柳州中渡鎮(zhèn)是廣西十大古鎮(zhèn)之一,有近2000年的歷史。由于上通桂林,下達柳州,又處在四十八弄隘口,因此是一條四通八達的古驛道。在中渡鎮(zhèn)上,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程亮得出“包漿”的青石板路,因了年久的腳步摩擦、雨水沖刷和陽光打磨,竟使厚重的青石板上泛著一層油亮的光澤,如同文玩“包漿”一般。
踩在光滑油亮的青石板路上,沐浴著透過樸素雕花木窗里透進的陽光,便有了一種別樣的溫情同歲月沉香彌漫開來。如一卷寫滿滄桑的舊箋,記錄著故事中的你我,并將之定格在想象中的過去年代里,凝成質(zhì)樸而親切、精巧而靈動、浩大而細膩的,牢牢附著于青石板上揮之不去的包漿。這層包漿堅硬致密,在隔絕了外物侵襲的同時,也留住了歷史感、滄桑感和詩意的古鎮(zhèn)。
物在被歲月盤磨后會出現(xiàn)如此美麗的包漿,人亦會如此。晚清著名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,在經(jīng)歷內(nèi)憂與外患交加,危機與生機并存的盤磨中變得愈加干練而圓滑,并在激進與保守之間尋求一條相對穩(wěn)健的改革道路,這條道路如中渡鎮(zhèn)上的青石板路一樣堅硬而致密,宛若被包漿夾裹著,風雨不透。
有人認為,張之洞發(fā)表《勸學篇》意在兩面討好,是投機之舉。殊不知《勸學篇》成書之時,事態(tài)尚不明朗,勢必也將冒著兩面得罪的危險。也有人認為《勸學篇》是專攻康梁激進派,因而使張之洞能夠在戊戌政變之后得以無事,但卻未曾考慮,《勸學篇》是在百日維新期間經(jīng)康梁擁戴的光緒皇帝的諭旨而頒行天下的。這就是體現(xiàn)在張之洞身上的包漿之美,圓滑而有堅定,在矛盾盤磨中打造而成的做官之道。
事實上,包漿皆因“盤”字而得。《說文解字》里對“盤”的解釋:盤為承水器,以匜沃水,以盤承之,古者晨必灑手,日日皆然,引申為日日新。無論物也好,人也好,都在“盤”中變得堅韌和日新,并上升到能夠靜下心、垂下頭,卻保持自我的至高境界。
一件文玩的包漿,可以體會到用心呵護下回饋的美麗;一條青石板路的包漿,可以引發(fā)對歲月的敬畏及自然的虔誠;一個張之洞的包漿,可以感悟到如何才能做人的堅持和做事的中庸。由此可見,包漿里面有太多的鬼斧神工和太多的溫度與質(zhì)感,太多的人與物的交集
2025中國雪茄(四川)博覽會暨第七屆“中國雪茄之都”全球推介之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