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#多國煙草價格已平均上漲超50%# 的話題沖上熱搜,讓不少煙民朋友虎軀一震——難道以后連“快樂煙”都要變成奢侈品了?
這事兒還得從世衛(wèi)組織的一項新倡議說起。7月2日,世衛(wèi)組織發(fā)起“3by35”計劃,呼吁各國通過健康稅,到2035年把煙草、酒精和含糖飲料的價格提高至少50%,目標很明確:減少慢性病,順便給政府創(chuàng)收。
漲價真能勸退煙民嗎?
理論上,漲價確實是個“勸退”手段。畢竟經(jīng)濟學告訴我們,價格漲了,需求就降了。但問題是——煙民對價格真的敏感嗎?
中國在控煙上沒少下功夫:2009年、2015年兩次提高煙草稅,2025年新版控煙法規(guī)更是重拳出擊,電子煙納入監(jiān)管,公共場所吸煙最高罰款漲到20萬元。然而,短期看漲價可能讓部分煙民猶豫一下,但長期來看,該抽的還是抽,頂多換個便宜點的牌子。
畢竟,對很多煙民來說,吸煙不僅是習慣,更是一種“情緒剛需”。
3億煙民,抽的其實是焦慮
中國有3億煙民,這個數(shù)字背后,是復雜的社會心態(tài)。
地域差異:67%的煙民在農村,城市煙民約1億,農村超2億。
收入水平:低收入(月收入低于500元)和高收入(月收入超5000元)人群的吸煙率都很高,分別達到26.8%和22.7%。
職業(yè)與壓力:無業(yè)人員、農民、工人、文化程度較低者吸煙率更高,而高收入、高壓力人群同樣離不開煙。
換句話說,煙民們抽的不是煙,是生活的焦慮。無論是田間地頭的農民,還是寫字樓里的白領,點上一根煙的那一刻,可能都是在對抗某種無形的壓力。
控煙不能只靠“漲價”和“罰款”
控煙是個長期工程,單純漲價、罰款甚至道德批判,效果可能有限。畢竟,明朝傳入的煙草文化,短短十幾年的控煙政策很難徹底改變。
那么,怎么控煙才更有效?
疏堵結合:全面禁煙不現(xiàn)實,但可以合理設置吸煙區(qū),比如學校、醫(yī)院嚴格禁煙,而機場、公園等場所劃定吸煙區(qū)。
文明引導:倡導“吸煙不擾民,煙蒂不落地”,推廣便攜式煙具,減少二手煙影響。
心理干預:幫助煙民緩解壓力,提供戒煙支持,而不是單純用“貴”來逼退他們。
漲價50%或許能讓部分煙民望而卻步,但對于真正依賴煙草的人來說,可能只是換種方式繼續(xù)“解壓”。控煙不能只靠經(jīng)濟手段,更需要社會理解與合理引導。畢竟,讓3億人瞬間戒煙不現(xiàn)實,但讓吸煙變得更文明、更少影響他人,卻是可以一步步實現(xiàn)的。
所以,下次看到煙民朋友吞云吐霧時,不妨問一句:“兄弟,最近壓力很大?”——也許比單純勸他戒煙更管用。
2025中國雪茄(四川)博覽會暨第七屆“中國雪茄之都”全球推介之旅